你的位置:全国快三停售公告 > 新闻动态 > >揭开“喝水都胖”与“能吃不胖”之谜: 中医视角下的减肥真谛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揭开“喝水都胖”与“能吃不胖”之谜: 中医视角下的减肥真谛

发布日期:2025-08-16 09:12    点击次数:58

随着电影《热辣滚烫》的热映,成功减重100斤的贾玲以全新形象回归,激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减肥热潮。从168饮食法、生酮饮食到5+2轻断食,再到刘畊宏健身风潮,各种新词新现象层出不穷。尽管“管住嘴、迈开腿”的减肥理念深入人心,但实践起来却是知易行难。克制对碳水的天生喜爱,逆着惰性增加运动量,对许多人而言,无疑是在苦涩的生活中再添一份艰辛。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便尝试多种方法,有时脂肪却似乎纹丝不动。

对于那些自称“喝水都长胖”的人来说,减肥之路更为艰难。尤其是目睹身边有人“能吃不胖”,内心的不平衡感油然而生,不禁要问:为何命运如此不公?这种表面上的“不公”,其背后真相究竟是什么?“能吃不胖”真是天生幸运吗?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1、脾胃:人体消化吸收的核心

脾胃的磨盘工作机制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对饮食物的摄入与吸收紧密关联于“脾胃”功能。食物进入体内后,胃与小肠仿佛一个精密的磨盘系统,负责接纳并碾碎食物,为消化吸收做准备。而推动这一磨盘运转的力量,源自“脾气”。脾气不仅促进食物的进一步消化,还将精微物质转输布散至全身,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能量。

水液的代谢与利用

水液的代谢同样依赖于脾胃的协调作用。脾气在推动食物消化的同时,也会将食物中的水分转化为滋养人体的津液,并布散至全身各脏腑组织。而多余的水分及代谢废物,则通过汗液、尿液、呼气等形式及时排出体外,保持体内水液平衡。

脾胃特性的深入理解

从脾胃的不同职责可以看出,脾作为推动者,既需运化又需布散,因此“喜燥恶润”,因为适度的干燥有助于其动力发挥,而过度湿润则会阻碍其运作;相反,胃则更倾向于“喜润恶燥”,因为在初步的碾碎腐熟过程中需要水分的参与才更有利于形成食糜待脾开始下一步的运化吸收。

“喝水都胖”:真的是命运不公吗?

背后的原因

在脾胃的精密协同下,人体得以精准地吸收营养,排出废物,维持着健康的营养平衡。然而,有些人却常感叹自己“喝水都胖”,这既是他们对现状的无奈描述,也透露出深深的憋屈感——明明已经严格控制饮食,为何体重还是有增无减?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与我们前文提及的“磨盘工作”息息相关。若脾气的推动力不足,即“磨盘”运转不灵,摄入的食物便无法被有效转化、布散。久而久之,磨盘上堆积的“货物”越来越多,动力愈发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可能堵塞“下水道”,形成恶性循环。

“喝水都胖”的实质,正是脾运能力不足,导致体内废物堆积,通道受阻。即便只是喝水(或低热量摄入),也无法被有效运化,反而成为体重的负担。因此,对于这类体质的人而言,单纯依靠轻断食或节制饮食来减肥,往往难以奏效。

应对策略

增强“推磨”动力:即健脾益气,提升脾胃的运化能力。

清理体内“垃圾”:根据废物类型,采取化痰、利湿、消积等针对性措施。

具体实施时,需根据个人体质和阶段调整“补”与“消”的比例,最好寻求专业医生指导。总之,“喝水都胖”并非命运不公,而是脾气亏虚、脾运不足的体现。

“能吃不胖”:真的值得羡慕吗?

胃犹如磨盘,负责吃进去,脾当转盘力让食物转化成精微并供人体吸收利用。如果它俩都正常工作,应该是能吃且壮,若是只能吃,但消化吸收能力差,人就不会壮,体重也不会太长。那吃进去的东西都去哪里了?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能吃能拉型

胃火强健,让我们摄入更多食物,但相对而言,脾的运化能力就更加不足,于是很多饮食物不能被运化成精微物质疏布全身,最终都被排泄出,此时可见吃的多拉的多,而且大便中常夹杂未消化食物。

第二种:能吃不拉型

这种人胃火强盛,摄入食物会被很快腐熟,但是脾运不及,不能很好将食物转化布散,过多的能量会被身体通过其他途径代谢出去,如略高的体温,快速的心率,秘结的大便,还常会伴有烦躁、失眠、口气、鼻血、皮肤干等症状,这种人一般给人感觉也比较“燥”,如同体内有一个小火炉。所以,“能吃不胖”实际上揭示了“胃火强”与“脾运弱”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对身体同样不利,无需过分羡慕。

总而言之,无论是“喝水都胖”还是“能吃不胖”,都无需过分抱怨或羡慕。关键在于调整胃纳与脾运的平衡,结合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相信我们都能拥有健康健美的体重。



上一篇:我们身为“龙”的传人? 那么龙真的存在么
下一篇:没有了